那一年,
耶穌在耶路撒冷古城內走過的苦路Via Dolorosa,
那是為信仰捨身的苦殤路,
耶穌帶著荊棘與血走完全程。
今日,
我循著高高低低的羅馬古代石板路,
走出教堂,
穿過市集,
攀上石階,
探入地底囚室與石墓,
每一步一履都讓人想像基督之殤。
當年躓踣坎坷的路途,
現今已成耶路撒冷最重要的景點,
走這一段路,
熙來攘往的人群摩肩擦踵,
要感受那苦路的哀傷與奉獻,
也只能在鬧中取靜,自我凝思了。
耶穌的苦路由獅子門到聖墓教堂,
16世紀方濟會修士考證確立路線,
被抓、接受審判、釘上十字架、死去,共14站,
前段,九站舊城區內,
後段,五站聖墓教堂內。
每一站都有黑色圓形鐵盤為記號。
第一站,受審之地,現為穆斯林學校。
第二站,受羅馬士兵鞭打,耶穌戴上荊棘頭冠並揹上十字架之地,現為鞭笞教堂(Church of Flagellation),
第三站,耶穌第一次體力不支倒地之處。
第四站,耶穌跌倒時,抬頭看見聖母瑪利亞流眼淚望著受苦的兒子。
1881年建了教堂祈禱室,裡頭開了一家餐廳喔,
第五站,希利奈Cyrene與賽門Simon幫助耶穌背負十字架,賽門因此深受感動成為耶穌的門徒。
第六站,維諾尼卡Veronica 為耶穌擦拭汗水及血水之處,維諾尼卡的手帕因而印上耶穌的面容,「維諾尼卡的手帕」成為聖物。
第七站,耶穌第二次不支倒地之處,
從此處,離開耶路撒冷城,
耶穌最後死在郊外。
第八站,耶穌因受折磨而匍伏前行,在牆上留下圓孔洞的痕跡。
第九站,第三次跌倒的地方,這裡也是傷痕累累的耶穌走到苦路的盡頭,十站、十一站、十二站是祂便被脱去衣裳、釘上十字架、死亡,之處,
第十三站,是祂被人從十字架取下,交還給聖母瑪利亞之處,
這裡有一個大石,
是當年大體置放之處。
第十四站是耶穌死而復活之處。
我在第十四站時,
也和一般朝聖者一樣跪下來手撫神聖的石板,
很神奇的,竟覺有一股磁場的吸力!
也許這是許多信徒願信者靈,來此朝拜的原因吧。
在閱讀這段苦路時,
最讓我感觸的是第四站,
耶穌跌倒後看到聖母含淚看著受苦的兒子,
人間至愛是母親,
女雖弱者,為母則強,
聖母將愛子捨與世人的慈悲,
是宗教上很動人的一章。
《若望福音》: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土地裡死了,
仍只是一粒麥子;
如果死了,
才能結出許多子粒來。」
走過苦路的耶穌,
是不死的麥子,
慈愛的聖母,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