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27
989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的人生,
是我一生謙卑學習的功課。
猶記那年初秋,在師大,
學期的課程已經開始,
中文系的每堂選修正以新奇的扉頁,
在古典的句讀中招引我這個以師大國文為志願的新生。
那時師大尚有夜間部,
晚上的課程最夯的是汪中老師的〈蘇辛詞〉,
這門旁聽課,我一聽三年餘,
直到大四在師大附中實習才停止。
那時汪中老師是眾星捧月的教授,
現今許多位在國學界數一數二的文壇泰斗,
當年只是在汪老師身邊端茶盅、捧講義,或搖涼扇的隨從,
所幸,汪老師一身白袖清風,
在眾人簇擁中來去,
竟也沒有一絲傲慢與得意,十分謙和,
這是我欣仰老師之處。
第一次上汪老師的課,
已是〈蘇辛詞〉開課的二、三週之後,
那時,從惠英學姐處得知此課甚妙,
於是急買一本《東坡樂府箋》,
早早在教室佔了一個居中的好位置。
那日,展讀的是〈定風波〉,
開卷之時,我對這位傳說中的老師有著好奇的打量,
他一身素淨的布衫,
是水洗多年褪淡的藏青色,
老師飄然入室,右手執一把紙扇,
男人用扇,尺幅較長,
斜倚臂彎,枕得一派瀟灑,
老師臉上慣常微微帶笑,
座中有不少已經聽課多年的老學生,
老師問:「上回說什麼了?」
課程進度何如?對他而言,十分自在,
問學生,也只是一個印象的考覈。
學生喧喧回覆,他笑了:「說什麼,都好!虧你們記住!」
於是,大扇一展:「今天,咱們上〈定風波〉。」
那是一堂讓我畢生難忘的課程,
也注定我一生如此鍾愛蘇軾其人。
〈定風波〉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
詞牌下有文為題目: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遇到一場始料未及的襲雨,
蘇東坡在雨中,
了然心境,也悟出人生,
汪老師起首談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忽然,「趴達」一聲,竟然,停電了!
座中的學生竊竊蠕動、喃喃耳語…「怎麼啦?」「奇怪?」…
在一片紛亂騷動中,
我獨見老師的白色紙扇,
無視於漆黑的教室現場,
仍然翩然地搧著,
沒有一絲紊亂的節奏,
他繼續朗讀:「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就在那一句沈穩的聲調中,
我們回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世界。
那堂課,我癡癡地看著黑暗中老師的紙扇,
扇面在胸前畫出優美的弧度,
耳邊聆聽〈定風波〉的註解,
紙扇像一隻張開翅膀的蝴蝶,
隨著老師的趣談與感傷的語調,
飛上、飛下,
白淨淨的一片,
托著沈穩的節奏,
彷彿莊周夢蝶的翺翔。
至今,我記不得當時停電結束了嗎?
燈光又明亮了嗎?
我只記得那〈定風波〉的朗朗詞調裡,
汪老師「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大結論。
三十餘年後,2013年3月,
我的恩師楊昌年老師南來敘舊,
闊別經年,時空彷彿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許多白髮宮女的長安舊事在師生深夜對談裡娓娓道來,
忽然,楊老師問:「汪中老師走時,你知否?」
我搖頭,道不知。
近年來,當年恩師一一花果飄零,
聞知早已不勝欷噓,
那天回家,心境十分沈重,
對我而言,汪老師是我在文學教學領域裡,
永遠不死的容顏,
然而,現實裡老師為纏綿病榻疾病所苦,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聽聞老師在生命的盡頭,
求死之志甚堅,一再自傷,
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下來了。
人,能有多強悍呢?
當年在蘇東坡的世界裡悟過、自得過,
在杜甫的天地裡寬闊過、沈吟過的老師,
在身體感官耗盡的關口,
仍然有一份辛苦。
但是,若凡人一生連一份蘇東坡的悟與透都沒有
是不是連求生求死的堅定意志更不可能有了?
我敬佩老師,
也感恩老師曾經給予我的文學與生命的教養,
因此,斯人已遠,
我願再拎起那屬於蘇軾的雲散月明誰點,
去為年輕一代的孩子說那「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感動。
後記:
今年暑假因遠去德國旅行,
無法為台南的年輕孩子舉辦文學營,
因此,在佳里閱讀工作坊謝美鈴老師以及一群師生的邀請下,
8月24日特別講座一堂「天容海色本澄清—蘇東坡」
原計場地在吳園十八卯茶屋,
因報名人數爆出太多,
臨時改在文賢國中演講廳,
為控制座次人數,演講未在南方講堂粉絲頁宣達,
十分抱歉。
開學後,若有機會將為各位南方講堂的朋友再講一次蘇東坡。
感謝各位的熱情支持,
尤其是演講當日,
在講述蘇軾母親讀范滂傳時,
許多朋友當場淚下,
我讀蘇軾,以一個母親的心情,此處亦最感動,
很感恩你們,總是台下台下如此心知。
(這是我第一次在台南講堂講蘇東坡,自己也很動容且感觸極深。)
附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 吟嘯:呼嘯歌唱。
2. 芒鞋:草鞋。
3. 簑:以前農人穿的雨衣。
4. 平生:平時。
5. 料峭:風寒的樣子。
6. 蕭瑟: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
身如不繫之舟 。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的人生,
是我一生謙卑學習的功課。
猶記那年初秋,在師大,
學期的課程已經開始,
中文系的每堂選修正以新奇的扉頁,
在古典的句讀中招引我這個以師大國文為志願的新生。
那時師大尚有夜間部,
晚上的課程最夯的是汪中老師的〈蘇辛詞〉,
這門旁聽課,我一聽三年餘,
直到大四在師大附中實習才停止。
那時汪中老師是眾星捧月的教授,
現今許多位在國學界數一數二的文壇泰斗,
當年只是在汪老師身邊端茶盅、捧講義,或搖涼扇的隨從,
所幸,汪老師一身白袖清風,
在眾人簇擁中來去,
竟也沒有一絲傲慢與得意,十分謙和,
這是我欣仰老師之處。
第一次上汪老師的課,
已是〈蘇辛詞〉開課的二、三週之後,
那時,從惠英學姐處得知此課甚妙,
於是急買一本《東坡樂府箋》,
早早在教室佔了一個居中的好位置。
那日,展讀的是〈定風波〉,
開卷之時,我對這位傳說中的老師有著好奇的打量,
他一身素淨的布衫,
是水洗多年褪淡的藏青色,
老師飄然入室,右手執一把紙扇,
男人用扇,尺幅較長,
斜倚臂彎,枕得一派瀟灑,
老師臉上慣常微微帶笑,
座中有不少已經聽課多年的老學生,
老師問:「上回說什麼了?」
課程進度何如?對他而言,十分自在,
問學生,也只是一個印象的考覈。
學生喧喧回覆,他笑了:「說什麼,都好!虧你們記住!」
於是,大扇一展:「今天,咱們上〈定風波〉。」
那是一堂讓我畢生難忘的課程,
也注定我一生如此鍾愛蘇軾其人。
〈定風波〉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
詞牌下有文為題目: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遇到一場始料未及的襲雨,
蘇東坡在雨中,
了然心境,也悟出人生,
汪老師起首談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忽然,「趴達」一聲,竟然,停電了!
座中的學生竊竊蠕動、喃喃耳語…「怎麼啦?」「奇怪?」…
在一片紛亂騷動中,
我獨見老師的白色紙扇,
無視於漆黑的教室現場,
仍然翩然地搧著,
沒有一絲紊亂的節奏,
他繼續朗讀:「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就在那一句沈穩的聲調中,
我們回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世界。
那堂課,我癡癡地看著黑暗中老師的紙扇,
扇面在胸前畫出優美的弧度,
耳邊聆聽〈定風波〉的註解,
紙扇像一隻張開翅膀的蝴蝶,
隨著老師的趣談與感傷的語調,
飛上、飛下,
白淨淨的一片,
托著沈穩的節奏,
彷彿莊周夢蝶的翺翔。
至今,我記不得當時停電結束了嗎?
燈光又明亮了嗎?
我只記得那〈定風波〉的朗朗詞調裡,
汪老師「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大結論。
三十餘年後,2013年3月,
我的恩師楊昌年老師南來敘舊,
闊別經年,時空彷彿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許多白髮宮女的長安舊事在師生深夜對談裡娓娓道來,
忽然,楊老師問:「汪中老師走時,你知否?」
我搖頭,道不知。
近年來,當年恩師一一花果飄零,
聞知早已不勝欷噓,
那天回家,心境十分沈重,
對我而言,汪老師是我在文學教學領域裡,
永遠不死的容顏,
然而,現實裡老師為纏綿病榻疾病所苦,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聽聞老師在生命的盡頭,
求死之志甚堅,一再自傷,
我的眼淚禁不住流下來了。
人,能有多強悍呢?
當年在蘇東坡的世界裡悟過、自得過,
在杜甫的天地裡寬闊過、沈吟過的老師,
在身體感官耗盡的關口,
仍然有一份辛苦。
但是,若凡人一生連一份蘇東坡的悟與透都沒有
是不是連求生求死的堅定意志更不可能有了?
我敬佩老師,
也感恩老師曾經給予我的文學與生命的教養,
因此,斯人已遠,
我願再拎起那屬於蘇軾的雲散月明誰點,
去為年輕一代的孩子說那「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感動。
後記:
今年暑假因遠去德國旅行,
無法為台南的年輕孩子舉辦文學營,
因此,在佳里閱讀工作坊謝美鈴老師以及一群師生的邀請下,
8月24日特別講座一堂「天容海色本澄清—蘇東坡」
原計場地在吳園十八卯茶屋,
因報名人數爆出太多,
臨時改在文賢國中演講廳,
為控制座次人數,演講未在南方講堂粉絲頁宣達,
十分抱歉。
開學後,若有機會將為各位南方講堂的朋友再講一次蘇東坡。
感謝各位的熱情支持,
尤其是演講當日,
在講述蘇軾母親讀范滂傳時,
許多朋友當場淚下,
我讀蘇軾,以一個母親的心情,此處亦最感動,
很感恩你們,總是台下台下如此心知。
(這是我第一次在台南講堂講蘇東坡,自己也很動容且感觸極深。)
附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 吟嘯:呼嘯歌唱。
2. 芒鞋:草鞋。
3. 簑:以前農人穿的雨衣。
4. 平生:平時。
5. 料峭:風寒的樣子。
6. 蕭瑟:風雨吹打樹林的聲音。
- 分類
- 南方書寫 - 生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