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3
2,021
撰文:王美霞 / 攝影:方姿文
用愛妝點古厝生命
午後三點,從金華路轉入兌悦門,窄小的磚巷裡,人潮已散去,穿過斜瓦的陽光靜靜地曬著信義街,街語寂寂,只有筑馨居門口羽翮斑斕的鸚鵡,在枝頭雀躍、聒噪歡迎來客。主人王石玉先生與太太正在整理午膳的碗盂,見我走入,迎面笑臉盈盈,一邊拭去額頭的汗水說:「中午幾位從大陸來的饕客行家,剛走。」這家小小窩居,因為主人的堅持與品味,現今,是許多「巷仔裡」懂門道的人,尋門踏戶最愛拜訪的餐廳。
百年古厝,是人間道場
筑馨居是一棟建於1876年(光緒二年)的古厝,狹長式的店屋,一樓為店面,二樓以上為居家空間格局,是清代典型的商店住宅,現今信義街屋房後方即是古代五條港之一的新港墘港運河,沿信義、郡緯街直通到民族路廣安宮前,早期因河發展的熱絡商業,自不在話下。王石玉先生原是雲林人,電機系畢業後經營科技業,研發LED設備等科技工程,事業有成後便開始蒐集古藝品,多次旅日的經驗讓他看到日本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存,因此對於富有文化與歷史深度的老屋,情有獨鍾。此居原先屋主因財務困窘而出售,王石玉先生就買下來,以整修古蹟的心情,聘請修繕武廟、龍山寺的師傅整理,儘量保存老屋原味,若要補修處也以復原古蹟的方法謹慎處理,三月買下老屋,七月整修完畢,修竣之後,他將這房子當作人間道場,因為太太興趣是做菜,手藝也不錯,就開起餐廳,一方面展示藝品,一方面也交交朋友,日子添增趣味,也能自得其樂。
用美的心,營造文化的氛圍
王先生說,剛遷居此,信義街並無現今光景,他試著以謙和的態度與鄰居做伙,每天清晨就默默地清掃街上的煙蒂紙屑,「鄰居其實很善良可愛」王先生說:「他們看了我這樣掃地,會覺得歹勢,就不好意思再丟紙屑、煙蒂,這條街的地板,從此就乾乾淨淨了。」中國人所謂:「里仁為美」,在王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以美里仁。」讓人感動。
很多人都很好奇,王先生是學電機出身的科技業老闆,卻經營這座古厝,是怎樣的用心,讓他溯回古典的原味?王先生說,整棟房子就是先民智慧最佳的教材與見證,這棟房子的建築美學、力學精算以及環保概念,讓人不得不佩服。這棟古屋不用鋼筋、粗釘,卻可以經歷一百三十五年屹立不搖,牆面上的電路系統,可以看出當時設計時考慮的細心,屋頂的天窗採光,是最環保的概念。還有,二樓的住屋,是碩果僅存的「軟樓」樣式,踩踏其上浮動卻又堅固的建造工程,簡直讓人匪夷所思當時的建造奇技。這些都值得讓年輕一輩學習、觀摩,老一輩的智慧,絕非我們所想像,對於這些珍貴的遺產,更該保有一份尊敬與珍惜。
古屋處處都是驚奇
筑馨居保留舊門面,其上飾以橫帶雕花框,門上的「神荼、鬱壘」的版畫是由珍貴的清末老版印成,線條勁挺細緻,民間版畫極盛期的風貌,多角形的扣環保留古味,波浪形的仿古門鎖,是老師傅的技巧,要價所費不斐。
廳堂沿壁仍見古代磚牆,牆上紅磚的黏著劑是用蚵殼磨成的灰後再混合糯米塗上的,挑高的屋頂,抽樑換柱整修後,安裝王先生自家生產的LED燈,紅磚地面是是當初建造時留下的,亦有百年歷史。連接前後進的地帶,是二進一過水的型式,古時還有古井,先前屋主填平了古井,現形成一條甬道,其間擺設王先生珍貴蒐藏品,地上一對石獅,是明末文物,距今有300多年,價值無法估算。第二進的後方有文字寫書間,牆上掛有張杰的荷花畫作,辦公桌的對面一組肖楠木的太師椅,一體成型,簡直稀世珍寶。走入筑馨居,彷彿走進小型博物館,處處讓人驚嘆。
生活陶與媽媽味
筑馨居提供的餐飲,色香味俱全,與老屋的氛圍相映,相得益彰。王太太喜愛做菜成癡,更成為專家,為了使每一道都是百中選一,夫妻兩每天早起,至少要跑兩家市場,親挑當日新鮮的上選食材。每日菜餚都是王太太親手料理,為訴求健康,以少油、少鹽,多用燉煮、涼拌的方式烹調,依時令季節調配菜單,餐後附有飲料及甜點。飲水是德國玫瑰水,餐具是價值不斐的生活陶藝品,在此品味一餐,健康美食一應俱全,讓人享盡VIP的尊榮感。
找回人倫的溫善力量
王先生和太太得閒時,兩人喜歡在台南街頭散步,台南的人文氛圍,一直都讓他深深感動。有時他們會到海安路走走,看到霓虹燦爛的熱鬧街頭,總會想著:「年輕人除了聲色亮眼的追求之外,應該還有古樸蘊藉的一面可以涵養。」在老屋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們那份尋找古樸原味的用心,門口一副對聯:「父慈子孝舉家雍和人增壽」、「母愛媳賢諸事和意戶皆春」就是最好的註解。
城市、鄉土、在地文化是每個人生命最源初的信仰,也是人倫溫善的力量,王先生在筑馨居,以一棟愛護古屋的用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為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個圓滿的人間道場,也讓尋蹤覓跡的台南巷弄,增添一則雋永的故事。
本文刊載於2011年12月《南市青年》
用愛妝點古厝生命
午後三點,從金華路轉入兌悦門,窄小的磚巷裡,人潮已散去,穿過斜瓦的陽光靜靜地曬著信義街,街語寂寂,只有筑馨居門口羽翮斑斕的鸚鵡,在枝頭雀躍、聒噪歡迎來客。主人王石玉先生與太太正在整理午膳的碗盂,見我走入,迎面笑臉盈盈,一邊拭去額頭的汗水說:「中午幾位從大陸來的饕客行家,剛走。」這家小小窩居,因為主人的堅持與品味,現今,是許多「巷仔裡」懂門道的人,尋門踏戶最愛拜訪的餐廳。
百年古厝,是人間道場
筑馨居是一棟建於1876年(光緒二年)的古厝,狹長式的店屋,一樓為店面,二樓以上為居家空間格局,是清代典型的商店住宅,現今信義街屋房後方即是古代五條港之一的新港墘港運河,沿信義、郡緯街直通到民族路廣安宮前,早期因河發展的熱絡商業,自不在話下。王石玉先生原是雲林人,電機系畢業後經營科技業,研發LED設備等科技工程,事業有成後便開始蒐集古藝品,多次旅日的經驗讓他看到日本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存,因此對於富有文化與歷史深度的老屋,情有獨鍾。此居原先屋主因財務困窘而出售,王石玉先生就買下來,以整修古蹟的心情,聘請修繕武廟、龍山寺的師傅整理,儘量保存老屋原味,若要補修處也以復原古蹟的方法謹慎處理,三月買下老屋,七月整修完畢,修竣之後,他將這房子當作人間道場,因為太太興趣是做菜,手藝也不錯,就開起餐廳,一方面展示藝品,一方面也交交朋友,日子添增趣味,也能自得其樂。
用美的心,營造文化的氛圍
王先生說,剛遷居此,信義街並無現今光景,他試著以謙和的態度與鄰居做伙,每天清晨就默默地清掃街上的煙蒂紙屑,「鄰居其實很善良可愛」王先生說:「他們看了我這樣掃地,會覺得歹勢,就不好意思再丟紙屑、煙蒂,這條街的地板,從此就乾乾淨淨了。」中國人所謂:「里仁為美」,在王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以美里仁。」讓人感動。
很多人都很好奇,王先生是學電機出身的科技業老闆,卻經營這座古厝,是怎樣的用心,讓他溯回古典的原味?王先生說,整棟房子就是先民智慧最佳的教材與見證,這棟房子的建築美學、力學精算以及環保概念,讓人不得不佩服。這棟古屋不用鋼筋、粗釘,卻可以經歷一百三十五年屹立不搖,牆面上的電路系統,可以看出當時設計時考慮的細心,屋頂的天窗採光,是最環保的概念。還有,二樓的住屋,是碩果僅存的「軟樓」樣式,踩踏其上浮動卻又堅固的建造工程,簡直讓人匪夷所思當時的建造奇技。這些都值得讓年輕一輩學習、觀摩,老一輩的智慧,絕非我們所想像,對於這些珍貴的遺產,更該保有一份尊敬與珍惜。
古屋處處都是驚奇
筑馨居保留舊門面,其上飾以橫帶雕花框,門上的「神荼、鬱壘」的版畫是由珍貴的清末老版印成,線條勁挺細緻,民間版畫極盛期的風貌,多角形的扣環保留古味,波浪形的仿古門鎖,是老師傅的技巧,要價所費不斐。
廳堂沿壁仍見古代磚牆,牆上紅磚的黏著劑是用蚵殼磨成的灰後再混合糯米塗上的,挑高的屋頂,抽樑換柱整修後,安裝王先生自家生產的LED燈,紅磚地面是是當初建造時留下的,亦有百年歷史。連接前後進的地帶,是二進一過水的型式,古時還有古井,先前屋主填平了古井,現形成一條甬道,其間擺設王先生珍貴蒐藏品,地上一對石獅,是明末文物,距今有300多年,價值無法估算。第二進的後方有文字寫書間,牆上掛有張杰的荷花畫作,辦公桌的對面一組肖楠木的太師椅,一體成型,簡直稀世珍寶。走入筑馨居,彷彿走進小型博物館,處處讓人驚嘆。
生活陶與媽媽味
筑馨居提供的餐飲,色香味俱全,與老屋的氛圍相映,相得益彰。王太太喜愛做菜成癡,更成為專家,為了使每一道都是百中選一,夫妻兩每天早起,至少要跑兩家市場,親挑當日新鮮的上選食材。每日菜餚都是王太太親手料理,為訴求健康,以少油、少鹽,多用燉煮、涼拌的方式烹調,依時令季節調配菜單,餐後附有飲料及甜點。飲水是德國玫瑰水,餐具是價值不斐的生活陶藝品,在此品味一餐,健康美食一應俱全,讓人享盡VIP的尊榮感。
找回人倫的溫善力量
王先生和太太得閒時,兩人喜歡在台南街頭散步,台南的人文氛圍,一直都讓他深深感動。有時他們會到海安路走走,看到霓虹燦爛的熱鬧街頭,總會想著:「年輕人除了聲色亮眼的追求之外,應該還有古樸蘊藉的一面可以涵養。」在老屋中,處處可以看到他們那份尋找古樸原味的用心,門口一副對聯:「父慈子孝舉家雍和人增壽」、「母愛媳賢諸事和意戶皆春」就是最好的註解。
城市、鄉土、在地文化是每個人生命最源初的信仰,也是人倫溫善的力量,王先生在筑馨居,以一棟愛護古屋的用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為自己的生命成就了一個圓滿的人間道場,也讓尋蹤覓跡的台南巷弄,增添一則雋永的故事。
本文刊載於2011年12月《南市青年》
- 分類
- 南方書寫 - 南市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