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
1,141
挑仔巷的往日盛景
對於每一位來到府城的訪客而言,全台首學—孔廟,是必要瞻仰的地標,三百年來締造的文化高度,在孔廟大成坊正門口的下馬碑文上,看見氣魄:「文武官員各路人等下馬一走」。擺駕於此,放眼望去,泮宮石坊正迎面照來,從泮工石坊為起點,開展一路充滿發思古之幽情的街道,那便是府中街。
現今府中街歷史街道指沿府中街兩側灣延伸出之幾條古巷道,包括柱仔街、鹽菜巷、以及甕仔井街等,柱仔街原名「挑仔巷」原為挑夫聚集之所,故名。創始於康熙29年(1720年)。鹽菜巷因鹽菜販聚集曬鹽菜者眾多而得名甕仔井街因有一古井「甕仔井」而得名,金古井仍在,開山路 122巷36弄。這條為出入孔廟的主要交通道路,昔日商市鼎沸,買辦人口絡繹不絕。據史料所知:清康熙年間入臺,至雍正年間,四十年裡民間興建房屋數量成長約6000間,積極建屋社的動力與趨勢,帶動建材業的發展,柱子,或言建材,建材聚賣的街市,為當時商業聚集之處。而昔日菜市埔有商業活動時,確有挑夫的運輸行為,以「挑仔巷」為名,可見當時挑夫聚集且商業活動蓬勃。
風華再現
這條充滿古意的老街,有著濃厚的文化景深,康熙五十五年臺廈道梁文科興建龍王廟於柱仔行街北側,乾隆十五年永華宮起廟於府城南側山仔尾,柱仔行街位於鷲嶺與山仔尾間之隙地,與當時的大埔街尾、油行街等具有發展的地理條件,成為繁華市街。清領、日據時期街道樣貌幾經改易,由於街道鄰近重要文化景點,穿梭期間尋幽訪勝的訪客從未斷絕,但是這條街道原本是拐彎抹角的巷弄,只容一輛車通行的空間,狹窄流亂,其貌不揚。從82年開始,社區居民與文化單位以社區、文化、地方關懷的主題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營造結合生活環境、美學品味、社區秩序、產業型態的全新的風貌。加上87年孔廟文化園區成立,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的理念重塑了街道空間的風貌,將兩個傳統廟境;永華宮與馬公廟含納其中,兩側人行步道,複層植栽、休閒座椅、路燈以及留設創作區形成景觀道路。自此來孔廟的訪客欣見府中街洋溢古雅風情的面貌,樂於將參訪行程延伸至府中街,府中街道的連鎖磚上刻著石材浮雕:泮宮、永華宮,好像是這個重現風華的街道,鐫刻生命的印記。
充滿熱力的商圈
泮宮石坊為起點的府中街,整條街道約200公尺長,充滿舊情綿綿的氛圍。兩旁遍植莿桐樹,暮春三月的莿桐花巷是它最美的時節,其花「色紅如火」,與府城赤崁的印象相映成趣。平日午后,兩旁林蔭,斜照暖暖,居民涼椅斜坐,閒話家常,扇搖風隨,十分悠哉,社區的孩童嬉玩其中,宛如都市中的桃花源,將南門路的車水馬龍、喧鬧氣氛一一隔絕。沿著府中街和兩側延伸出的幾條古巷道,經過老街再造之後,街區內進駐的咖啡店、麵攤、冷飲店、古玩店、服飾精品店融合傳統與現代感,各具特色。其中頗具特色的有泮宮石坊入口附近的黑輪店,該店最膾炙人口的美食就是泡麵以豬大骨高湯川燙後,加上許多豐富的配料,快炒出一碗台南在地學生為之風靡的「炒泡麵」,香氣四溢的店門口,永遠擠滿一堆年輕泡麵族。轉入小巷弄,有一間安靜的小店,名叫「紙的部屋」,小小空間裡,餐桌、椅子、櫥櫃、壁飾,全部都是紙做的,在此用餐者無論燕瘦環肥,都不可置信地端坐其上,吃完既驚喜又不可思議的一頓咖哩輕食,當然,店主人最希望顧客認同的環保意識,也同時促銷了。
樹有風的時候,最美
在府中街的另一口,從開山路走來,大樹下有一個親切的招牌:「我就知道你會來」。樹蔭下,一輛名貴的古董車,與落地窗玻璃傳來的咖啡香相映成趣,因為AUSTIN MINI造型可愛,讓許多訪客忍不駐足,或拍攝留念。店主人是愛咖啡成癡的楊松鵬先生,捨棄電機系當紅的學歷背景,一心投入咖啡研究的領域,多年來的鑽研使得他談起咖啡如數家珍,他說:「藉由咖啡豆與您對話,分享久聚不散的香氣變化與味蕾感受 即是「樹有風」想要傳遞給您的最深刻感動。」咖啡店也開設專業課程,引領喜愛此道的朋友共品好豆。而與咖啡店一牆之隔,是名聞府城的修安豆花,也是行家的最愛,修安豆花的老店在國華街,老闆謝明融師承廣東汕頭師傅洪鴻波製作豆花的技術,一碗豆花吃進嘴裡,細密軟棉,捧在手裡,如凝脂雪膚,有人戲稱:「比女人的皮膚更吹彈可破的賣相,豈能不吸引來往老饕」。不過,行家所好,一定是原味黑糖熱豆花,可不要點錯了喔。
傳統與現代,歌未央
府中街的歷史與台南古都一樣綿久,然而經過文劃設區的再造後,這條街找到了老幹新枝的生命力,每年永華宮與商家策劃各項的民藝活動在此展開:如四月鄭成功文化節、七夕國際藝術節、九月孔廟文化節為三大主軸,在假日這條街吸納了許多藝術攤位,也時常穿插婚紗走秀、民歌表演、等活動,街道兩側的創意櫥窗引人駐足,廟埕摺紙鶴、掛許願牌收藏許多訪客的心願。
當夜的華燈初上時,搖曳的燈籠光影,窸窣裙裾相錯的訪客,都豐富了這條街的故事。府中街,挑仔巷,銜接古老與現代,它的故事會一一傳下去。
刊載於2010年11月《南市青年》
對於每一位來到府城的訪客而言,全台首學—孔廟,是必要瞻仰的地標,三百年來締造的文化高度,在孔廟大成坊正門口的下馬碑文上,看見氣魄:「文武官員各路人等下馬一走」。擺駕於此,放眼望去,泮宮石坊正迎面照來,從泮工石坊為起點,開展一路充滿發思古之幽情的街道,那便是府中街。
現今府中街歷史街道指沿府中街兩側灣延伸出之幾條古巷道,包括柱仔街、鹽菜巷、以及甕仔井街等,柱仔街原名「挑仔巷」原為挑夫聚集之所,故名。創始於康熙29年(1720年)。鹽菜巷因鹽菜販聚集曬鹽菜者眾多而得名甕仔井街因有一古井「甕仔井」而得名,金古井仍在,開山路 122巷36弄。這條為出入孔廟的主要交通道路,昔日商市鼎沸,買辦人口絡繹不絕。據史料所知:清康熙年間入臺,至雍正年間,四十年裡民間興建房屋數量成長約6000間,積極建屋社的動力與趨勢,帶動建材業的發展,柱子,或言建材,建材聚賣的街市,為當時商業聚集之處。而昔日菜市埔有商業活動時,確有挑夫的運輸行為,以「挑仔巷」為名,可見當時挑夫聚集且商業活動蓬勃。
風華再現
這條充滿古意的老街,有著濃厚的文化景深,康熙五十五年臺廈道梁文科興建龍王廟於柱仔行街北側,乾隆十五年永華宮起廟於府城南側山仔尾,柱仔行街位於鷲嶺與山仔尾間之隙地,與當時的大埔街尾、油行街等具有發展的地理條件,成為繁華市街。清領、日據時期街道樣貌幾經改易,由於街道鄰近重要文化景點,穿梭期間尋幽訪勝的訪客從未斷絕,但是這條街道原本是拐彎抹角的巷弄,只容一輛車通行的空間,狹窄流亂,其貌不揚。從82年開始,社區居民與文化單位以社區、文化、地方關懷的主題進行社區總體營造,營造結合生活環境、美學品味、社區秩序、產業型態的全新的風貌。加上87年孔廟文化園區成立,以生活環境博物館的理念重塑了街道空間的風貌,將兩個傳統廟境;永華宮與馬公廟含納其中,兩側人行步道,複層植栽、休閒座椅、路燈以及留設創作區形成景觀道路。自此來孔廟的訪客欣見府中街洋溢古雅風情的面貌,樂於將參訪行程延伸至府中街,府中街道的連鎖磚上刻著石材浮雕:泮宮、永華宮,好像是這個重現風華的街道,鐫刻生命的印記。
充滿熱力的商圈
泮宮石坊為起點的府中街,整條街道約200公尺長,充滿舊情綿綿的氛圍。兩旁遍植莿桐樹,暮春三月的莿桐花巷是它最美的時節,其花「色紅如火」,與府城赤崁的印象相映成趣。平日午后,兩旁林蔭,斜照暖暖,居民涼椅斜坐,閒話家常,扇搖風隨,十分悠哉,社區的孩童嬉玩其中,宛如都市中的桃花源,將南門路的車水馬龍、喧鬧氣氛一一隔絕。沿著府中街和兩側延伸出的幾條古巷道,經過老街再造之後,街區內進駐的咖啡店、麵攤、冷飲店、古玩店、服飾精品店融合傳統與現代感,各具特色。其中頗具特色的有泮宮石坊入口附近的黑輪店,該店最膾炙人口的美食就是泡麵以豬大骨高湯川燙後,加上許多豐富的配料,快炒出一碗台南在地學生為之風靡的「炒泡麵」,香氣四溢的店門口,永遠擠滿一堆年輕泡麵族。轉入小巷弄,有一間安靜的小店,名叫「紙的部屋」,小小空間裡,餐桌、椅子、櫥櫃、壁飾,全部都是紙做的,在此用餐者無論燕瘦環肥,都不可置信地端坐其上,吃完既驚喜又不可思議的一頓咖哩輕食,當然,店主人最希望顧客認同的環保意識,也同時促銷了。
樹有風的時候,最美
在府中街的另一口,從開山路走來,大樹下有一個親切的招牌:「我就知道你會來」。樹蔭下,一輛名貴的古董車,與落地窗玻璃傳來的咖啡香相映成趣,因為AUSTIN MINI造型可愛,讓許多訪客忍不駐足,或拍攝留念。店主人是愛咖啡成癡的楊松鵬先生,捨棄電機系當紅的學歷背景,一心投入咖啡研究的領域,多年來的鑽研使得他談起咖啡如數家珍,他說:「藉由咖啡豆與您對話,分享久聚不散的香氣變化與味蕾感受 即是「樹有風」想要傳遞給您的最深刻感動。」咖啡店也開設專業課程,引領喜愛此道的朋友共品好豆。而與咖啡店一牆之隔,是名聞府城的修安豆花,也是行家的最愛,修安豆花的老店在國華街,老闆謝明融師承廣東汕頭師傅洪鴻波製作豆花的技術,一碗豆花吃進嘴裡,細密軟棉,捧在手裡,如凝脂雪膚,有人戲稱:「比女人的皮膚更吹彈可破的賣相,豈能不吸引來往老饕」。不過,行家所好,一定是原味黑糖熱豆花,可不要點錯了喔。
傳統與現代,歌未央
府中街的歷史與台南古都一樣綿久,然而經過文劃設區的再造後,這條街找到了老幹新枝的生命力,每年永華宮與商家策劃各項的民藝活動在此展開:如四月鄭成功文化節、七夕國際藝術節、九月孔廟文化節為三大主軸,在假日這條街吸納了許多藝術攤位,也時常穿插婚紗走秀、民歌表演、等活動,街道兩側的創意櫥窗引人駐足,廟埕摺紙鶴、掛許願牌收藏許多訪客的心願。
當夜的華燈初上時,搖曳的燈籠光影,窸窣裙裾相錯的訪客,都豐富了這條街的故事。府中街,挑仔巷,銜接古老與現代,它的故事會一一傳下去。
刊載於2010年11月《南市青年》
- 分類
- 南方書寫 - 南市青年